在长时间内,每当提到李银河,人们总会首先说她是“王小波的妻子”。这一头衔,李银河既不推崇,也不拒绝。她坦言,每次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时,回忆起和小波共度的时光,心里会不禁涌现出一种深切的幸福感。然而,这个身份也让她有时觉得,自己仿佛不再是独立的个体,而是王小波的附属品。
李银河自有她的自豪感,她不仅有自己的人生追求,还有她安身立命的能力。作为我国首位女性性学专家,她在婚姻、性别平等与同性恋等领域,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贡献。然而,近些年,李银河再度成为公众焦点,却是因为她的另一段“爱情”故事。
2014年12月,李银河首次公开谈论自己的私人生活。她坦言,与一位“生理为女性、心理为男性”的跨性别者相伴已达十七年,两人还共同领养了一个小男孩。这位特别的伴侣是一名出租车司机,他和她的前夫王小波几乎毫无相似之处,但正是这个人让李银河重新找回了对爱情的热切感觉。
展开剩余86%人们常说“三十而立”,但李银河却是在三十岁时,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么,自己真正热爱着什么。回顾过去,李银河的前半生似乎过得顺风顺水。1952年,她出生在一个充满政治氛围的家庭。父亲是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的主任,母亲则在人民日报农村部任职,两位父母均为抗大毕业生,彼此间不仅是伴侣,更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。
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,李银河的学术道路似乎注定顺畅,但她直到三十岁才真正认定自己将走上社会学的研究之路。最初,李银河想成为一名赴边疆支援建设的勘探队员。巧合的是,在她赴内蒙古插队时,恰好加入了一个兵团,开始了艰苦的边疆生活。
李银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自己满怀憧憬,毫不悲伤地告别了亲友,反而兴奋地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程。她抱着献身精神,希望能为这片贫瘠的土地贡献自己的青春,感觉自己像是父母年轻时投身革命的延安。然而,现实却与她的理想大相径庭。
她曾在《我的人生第一课》中讲述过这段经历。李银河描述道,那里土地贫瘠到令人绝望,要保证每亩产量70斤,光是种子就得播近30斤。更糟糕的是,风沙常常让她辛苦挖的沟渠变得毫无意义,第二天又被大风沙埋上,必须重新开始。而当地的居民也并不欢迎这些外来年轻人,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果会与农民的工分相冲突。在这个以工分为衡量标准的年代,李银河没有找到理想中的成就感,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。
后来,李银河考上了大学,毅然决定离开自己曾向往的边疆,来到山西大学历史系深造。大学毕业后,她进入《光明日报》史学组工作,继承了父亲的职业。不过,她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满足于这份有时效性的新闻工作,心中渴望着更具长远影响的事业——学术研究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上,文化观念也开始觉醒,曾一度停滞的社会学科也迎来了复兴。1979年,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的霍尔兹纳教授来华演讲,李银河主动找到他,希望能获得去美国深造的机会,并请求教授帮忙推荐。
加上梁漱溟、于光远等国内知名人士的支持,李银河顺利获得了留学资格,开启了她的社会学研究之路。此时,她已经年满三十,找到了自己一生要追求的事业方向,也踏上了去美国深造的旅程。而就在她出发前,王小波选择追随她的脚步,前往美国陪伴她。尽管看似王小波在追逐李银河,但李银河却自豪地表示,无论外界如何看待他们两人,她一直都是王小波的忠实粉丝。
事实上,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曾在回忆录中提到,李银河最初是跟着父亲的朋友北辰拜访王小波父亲的。原本她只是想拜访王小波的父亲,但听到他们谈起王小波正在创作小说,她产生了兴趣,决定看看王小波写的究竟是什么。没想到这一看,她竟然被深深吸引,无法自拔。
当时,王小波正在创作《绿毛水怪》,李银河从文字中读到了他的才气,并为之倾倒。渐渐地,两人开始频繁交流,讨论小说情节,从朋友谈起,逐步走向了恋人关系。这段关系让王小平感到不可思议,因为此时李银河已经走上了社会的高层,而王小波却依旧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。
李银河毕业后进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,工作地点位于中南海,而王小波只是个小小的工人,工作地点在市区的偏僻巷弄。两人不仅出身背景差距大,连工作环境也天差地别。可是,李银河却毫不在意这些,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王小波。在她眼中,王小波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才,而她自己只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。
在王小波的创作阶段,李银河总是第一时间鼓励他,并且大力夸赞他的作品。即便在王小波还处于默默无闻的时光里,李银河的支持与陪伴无疑是他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。两人都淡薄于物质生活,李银河曾习惯一连几天只吃饼干,而王小波对于生活的需求也极其简单——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。正是这份“真名士自风流”的情怀,让他们两个很快走到了一起,并一起前往美国深造。
在美国的日子并不轻松,尽管李银河有奖学金,王小波免学费,但他们的生活依然非常拮据。为了缓解经济压力,李银河决定去兼职工作,而她从不让王小波外出工作,因为她认为,王小波的头脑才是他的最大财富,应该用来写作,而不是去做体力活。
尽管在经济上两人并不宽裕,但他们依然享受着生活。李银河和王小波利用假期四处游历,去佛罗里达自驾游,租了一辆二手车,在林中露营,白天拾柴火做饭,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。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,浪漫似乎始终是主旋律。
然而,1997年4月,李银河前往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,本应是一次普通的学术访问,却变成了她与王小波永别的契机。王小波在离世前的一封电子邮件,成为了他留给李银河的最后文字。他简单地说:“北京风和日丽,我要到郊区的房子去看看了。”这封平凡的邮件成为了李银河回忆中最难以承受的痛。
次日清晨,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。四月,李银河深深感受到艾略特《荒原》中的那句“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”,因为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,王小波突然离开,让她体会到生与死之间无法言说的残酷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真实赌钱app下载支付宝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